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搶救台南市舊漁市場


已有八十年歷史的老建築不留,何來傳承的百年古蹟?

上圖為安平運河旁的台南舊魚市場在日治時期的模樣。左下圖拍攝於1978年1月21日,當天行政院長蔣經國到台南市安平運河碼頭的魚市場視察,看到成堆成籮的漁獲,露出愉悅的神情。右下圖為即將遭拆除的台南舊漁會倉庫(前身為台南魚市場)近貌(攝於2016年1月20日)。

昔日台南府城與安平外港間,原有許多水道可供客貨運輸,稱為「五條港」,後來隨著港道淤淺,於日治時期另開鑿運河取代其功能,在今台南市中正路西端的地方,興建了一段船渠供漁船停泊,並進行魚貨拍賣與補給,附近造船廠、製冰廠、金融機構、南北批發商林立,市況非常繁榮。

該船渠延伸入市區內,狀如人體的盲腸,因此被稱為「運河盲段」。從日治時期到1970年代,此處的南北側一直有漁貨買賣進行著,許多來自澎湖及其他外地的漁船也會在此處補充乾糧和漁具。
然而,由於港外淤塞,這一帶漸漸無法行船,終致廢港,運河航運因而受到影響,雖然後來在三鯤鯓又開設新港,但此地的漁業已趨衰敗,失去航運功能的運河被大量都市廢水排入,變成了一條又髒又臭的大水溝。

1977年,台南市政府決定將運河盲段水域填平並計劃在上面蓋大樓。之後由北屋建設(台北房屋建設公司)於1978年6月15日得標,動工興建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地上11層、地下2層,外觀仿中國傳統宮殿的「台南中國城」大型複合式購物中心,並於1983年竣工。時任台南市市長蘇南成,欲藉中國城來帶動正在開發中的安平五期重劃區。

1983年5月10日,台南中國城正式啟用,裡頭規劃了商店街、小吃城、電影院與辦公室等,並為當時熱鬧的中正商圈,提供了200多個停車位。矗立在運河邊的中國城(地址為中正路343號),佔地約3,000坪,為住商混合之大型建築,內有商店街、地下街和戲院,但卻與水岸生活毫無關聯。

台南中國城裡有台南的第一條地下街,獨特的營業模式改變了台南人關於逛街的思維,地下街聚集了各式小吃、服飾與流行文化,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往朝聖,也成了象徵80年代台南繁華的顯著地標,其全盛時期與小北商場齊名,為台南著名的小吃聚集地。

1993年,海安路拓寬計畫啟用,造成人潮被阻斷,使得中國城與中正路末段鬧區轉趨沒落。

1998年,中國城被指為運河的「毒瘤」,該地區的環保意識亦開始覺醒。

2005年,在《台南府城都市發展月刊》第34期中提到有關運河再生的計畫,命名為「運河星鑽」;該計畫的重點在於拆除中國城,並遷移新南國小、金城國中,以美化運河週邊,發展觀光特色。

2010年,中國城都市更新執行計畫正式啟動。

2013年12月25日,台南市市長賴清德表示,市府預定於2014年底以爆破方式拆除中國城,讓原址回歸落日大道中的一環,亦使安平運河及安平港結合一體,使市民有機會遠眺安平夕陽,不過並未真正執行。

2015年,台南市副市長曾旭正與台南市政府都發局局長吳欣修表示,台南市政府最快能趕在當年11月拆除中國城,工期約半年,並放棄爆破構想。而在拆除之後,原住戶可領補償金或換地,市府將斥資新臺幣兩億元改造中正商圈,實施之前規劃的「運河星鑽」造鎮計畫。

2016年3月20日,台南市政府動工拆除中國城,預定工期為5個月,可於同年8月底前拆除完畢,未來將打造潟湖廣場,重現「運河觀夕照」。

都發局長吳欣修表示,未來廣場的興建將以潟湖及自然都市為概念,連接中國城廣場與海安路綠帶,透過運河水域綠地,重現中正路的都市新意象,成為運河最璀璨的星鑽,也讓運河觀夕的古景得以重現。

然而,台南市政府提出的「中國城暨運河星鑽地區都市計畫」計畫,旨在「結合運河再生、機能復甦與城市記憶的都市計畫」,卻要將台南舊魚市場拆除!

曾見證運河滄桑歲月的台南舊漁會倉庫(前身為魚市拍賣場)也在拆除範圍,陪伴多少漁帆點點的地標即將走入歷史,令許多老台南人十分不捨。

台南市政府財政處表示,該漁會舊倉庫土地與建物,約於1956年就登記在市府名下,非歷史建築也不屬古蹟,將配合中國城暨運河星鑽開發計畫拆除。

都發局表示,漁會倉庫位址配合都計變更為商業區,攸關將來跨區段徵收的配地權利,就地保留恐有困難。

雖然市府要提供環河街56號做為搬遷新址,但現地舊倉庫前身即為魚市拍賣場,也是運河盲段填平後,唯一仍留存見證新運河開闢後的漁業興衰史的建築,不該就這樣拆除令其消失。

但台南市政府不顧文化界反對,重申「魚市場倉庫不具文資保存價值」;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經古蹟審查,舊魚市場倉庫不具文資保存價值,僅有木構的部分將移除保留再利用。地政局長洪得洋則說,近日已派人拆除鐵皮屋頂,木構部分將由文化局負責移除。

位於安平運河旁的「台南魚市場」為1936年興建的魚市場建築,至今已有80年歷史。有別於西洋古典風格,具有裝飾藝術元素的魚市場,在台南老建築中獨樹一格!而競賣場所與辦公空間為一體建築的設計,更顯示出魚市與漁會的緊密關聯。

舊魚市場是台南漁業發展史的重要見證,也是台灣少數還留存的日治時期魚市場,緊鄰台南船溜,昔日為沿海魚貨運抵台南的重要交易行口,曾經是全台第五大的魚貨拍賣市場,周邊有船五金、製冰廠、造船廠及青果菜市場,可說是運河最熱鬧的地帶。

台南自荷蘭時代即與海的關係密不可分,清代更有五條港運河,但面貌皆已不再。而日治時期設置的船溜及魚市場,為說明昔日城區與港口運輸關係僅存的重要地景,更是研究台南都市地理環境變遷的重要對象。

在安平運河周遭的產業設施大多消失的情形下,舊魚市場仍見證新運河開闢後周邊產業的興衰史。事實上,並不是只有被政府「認證」的古蹟才需要被保存,像台南魚市場這樣的產業建築亦不容被忽視。

已有八十年歷史的老建築不留,何來傳承的百年古蹟?

2016年8月15日上午台南市政府針對台南舊魚市場拆除一事所引起的爭議表示,由於配合中國城區段徵收,舊魚市場用地劃為徵收抵價地區域,依法需要騰空由徵收戶挑選,且經文化局審查,舊魚市場已經不具文資保存資格,才決定拆除,但考量舊魚市場與區域民眾長久連結記憶,市府將透過「異地保存」方式,讓魚市場意象延續,至於保存地點及方式,將邀關心市民及公民團體一起討論。

於是,文化界立即發起網路連署以搶救台南魚市場,呼籲台南市政府應立即停止拆除舊魚市場,盼珍視台南遺產,推廣台南運河文化。

搶救台南市舊魚市場團隊表示,雖然舊魚市場的土地開發利益太大而無可阻擋,但在開發地利的現實情況下,至少可透過建築線指定劃設,考量就近或原地保留再利用的可行性,而不是進行異地保存、遠移到跟運河歷史無關的位置,那根本是無意義的舉動!多元文化地景的留存與活化,才能豐富台南這座歷史城市。

當天下午,台南市政府旋即宣布暫停台南舊魚市場的拆除作業。

地政局指出,配合中國城拆遷,有47位地主土地被徵收,其中有10位地主選擇以地換地方式,換回資產,舊魚市場所在區域因為是可建築用地,依法必須提供給遭徵收地主作為選擇用地。

市府表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於2015年辦理的中西區建物列冊審查,將舊魚市場(後改為南市區漁會)排入審查,因原貌已遭受到大幅破壞與改變,例如屋頂、原木屋架已佚失(現為鐵皮浪板及石綿板)、外牆及南側的增建(外側列柱中間增設磚牆,加裝鐵窗、鐵皮)、內部空間喪失原有配置及功能(現為停車場並有後期磚造隔間)等,皆降低建物本身真實性與完整性。

事實上,台南舊魚市場木構部分前面雖有三分之一已不復見,但是後半段還存在。

面對外界質疑市府為何在拆了中國城之後,卻又要將舊魚市場的土地標售興建大樓來影響中正路運河的通暢視野,都發局則表示,該處兩百多坪的基地之深度很有限,建商若要向下挖深來蓋高樓層,將會付出極大成本。

自詡為文化首都的台南,應謹慎處理舊魚市場的保存與活化議題,更須立即重新啟動文資身份調查,將其建築保存納入計畫,並活化運河周邊的文化元素,讓魚市場得以成為台南運河的新亮點,用歷史的高度建構出文化首都的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