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查證古詩 緣起水仙宮



馬清樞〈臺陽雜興〉【詩文】:
「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短短牆堆紅靺鞨,家家籬繞綠珊瑚。村娃小戲渺綿氏,番客歡呼打喇酥。挈榼乘涼何處好,藕花香徹北香湖。」
馬清樞於清光緒3年(1877)來臺任府學教諭,期間曾作〈臺陽雜興〉三十首,描述在臺所見所聞。但拙見認為詩作所稱水仙宮並非府城水仙宮,而是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的笨港水仙宮。以下幾點說明:
一、府城水仙宮前在康熙末已有北勢街,附近雖港道穿流,但各種郊商店鋪、貨棧雲集於港道兩側,為繁榮盛極一時的商港區,何須等到光緒年間才感概「盡成途」?而且馬清樞描繪水仙宮的一隅:紅色矮牆、綠珊瑚為籬,單屋或合院屋宅所形成的小聚落,府城水仙宮附近在清末仍是商貿區,以樓半街屋較多,與詩文的描述不符。
二、詩中「渺綿氏」和「打喇酥」,據作者自註是番語秋千和飲酒的意思,「番客」應是平埔族人。可見描述的場域當是原漢雜處、位於郊區之處,而非街區。
三、末聯「挈榼乘涼何處好,藕花香徹北香湖。」挈榼是拿著有蓋子的酒器,就是要找地方飲酒休閒。從地緣關係來看,作者遊歷水仙宮後,認為最佳乘涼休憩景點是北香湖;北香湖在今嘉義市西區,曾名列嘉義八景之一。如果作者是在府城水仙宮,當時西門城外酒樓茶館林立無邊風月,應該是直接到店家飲酒作樂,沒有所謂「藕花香徹北香湖」。
四、笨港溪(今稱北港溪)常因洪水泛濫成災,又港口為泥沙淤積,致使港務漸而衰退,貿商不振。笨南港街在乾隆末年已不如前期的繁榮,嘉慶初年因多次溪河泛濫成災,田園,商家被毀無數。水仙宮、協天宮亦遭其災,街民或他遷笨北港街,多數則遷居麻園寮另形成街市,稱「新南港街」。笨南港街更加速蕭條,商業、港務衰退末落,光緒末年,已成為「舊南港」村落。
綜上論述,就歷史發展、地理景觀以及地緣關係,馬清樞在此詩作中描述的水仙宮,應是指笨港水仙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